2022-08-18 20:18:01
清华长庚医院 建档 https://www.xiaomaiyunbao.com/
对于“计划生育”,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,且在那个年代,很多人都经历过,由于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,不少人为了生第二个,不得不玩捉迷藏,或掏腰包。这种经历,对于人们来说也是记忆深刻。
当时国家为了有效控制人口,提倡少生、优生、晚婚、晚育,类似的标语随处可见。而那会不比现在,人们需要家中人丁兴旺,以获得更多的劳动力,且在“传宗接代”、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”等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下,即便家里经济条件不好,到了相应的年龄,照样结婚生子。
且那时候人们还是以耕地为主,就算一对夫妻生了好几个,不管怎么样,多数情况下,都能将孩子养活。为此,很多人对于“只生一个”比较难接受。
国家的发展与民众息息相关,且时代是不断朝前发展的,我们在传承优质传统文化的同时,也不能紧抓着过去的一些观念不放。为了抑制增长过快的人口,提高人们基础生活的质量,1982年,政府将计划生育定为了基本国策,有效抑制了国内人口的增长。
01
“计划生育”的提出者是马寅初,他曾忧虑中国人口将来会达到26亿,但他的这个提议,只有少数人赞成,且他曾因此被罢职。
马寅初生于1882年,成长在动乱年代,他亦有一腔爱国热血,长大后为祖国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奔走。
好比在抗战时期,他曾尽自己所能地奉献力量,为与中共传递信件,积极宣传抗日爱国思想。后来他不幸被敌人抓捕,在监狱期间,他仍让儿子马本初,继续与中共传递信件。
新中国成立后,祖国进入了相较和平的局面,但国内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,各个行业有待振兴,马寅初潜心研究学术,以更好地建设祖国。
他曾在美国攻读过博士,回国后,成为了国内有名的经济教授,非常清楚“人口问题也是经济问题”,便对人口方面的问题给予了重视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把目光放到了“1953年中国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”上。
通过分析研究,马寅初认为“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%”这个数据并不准确,便亲自对人口展开调查,花费了3年时间,发现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超过了2.2%,有些地区则达到了3%。
得出这个结果后,马寅初做出了计算,发现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,中国大陆的人口大约是6亿,那么按照这个自然增长率,每年增长的人口不低于1320万人,如果放任不管,50年后,也就是2003年,中国将达到26亿人。
看到这个数字,马寅初陷入了忧虑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四处奔走,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,他提出了自己对“控制人口”的观点,结果只获得了少数人的赞同。
02
为了祖国未来更好的发展,马寅初没有因为这次的结果而放弃,先是完善了发言稿,再静待时机,继续提出自己的观点。不幸的是,他在第二年患上了腿疾,一条腿瘫痪,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打击,也给他的生活带去了很多不便。
尽管需要拄着拐杖拖着腿移动,但他仍旧没有放弃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关注,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。到了1957年2月,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(扩大)会议上,再次就控制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而当时国内卷起了“反右”斗争,马寅初也因“人口论”被拉出来批判。
一个人心中专注地装着那件事,并为此忧心不已时,他已经顾不上个人的得失利弊,所以马寅初顾不上外界的批判,一边实地调查,一边向高层推行“计划生育”。
到了1959年,国内的批判更是前所未有的激烈,很多友人都劝马寅初放弃对“控制人口数量”的执念,而周总理也找他过来,让他写个检讨,从大局考虑,暂时拿出妥协的态度。
对此,马寅初还是坚持自己要做的事,26亿人口这个数据,是他必须要为祖国攻破的难题,便直接写了篇《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》,一一辩驳那些批判。
他就像是战场上的勇猛战斗战士,但他出于风口浪尖上,面对众多理解的目光,诸多批判他的嘴,很难取得胜利,所以1960年,他被迫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,不久后还被罢免了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,此时,他就连发表文章的权利都没有了。
03
在这种情况下,他只能呆在家里,继续拿出永不放弃的精神,索性利用空闲的时间,做学术研究。马寅初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,他一直以身作则,传播着坚持不懈的思想,不希望学生们一遇困难就退缩。
马寅初90岁的时候,身体越发糟糕,这一年是1972年,他做完直肠癌切除手术,双腿瘫痪,平时只能借助轮椅行动。
这时候,病痛仍未将他打倒,对待自己通过研究论证的事,他没有想过放弃,计划生育终于在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。
马寅初病逝于1982年5月10日,终年101岁。他的一生,是顽强奋斗的一生,曾逆着激流,为祖国更好的未来而奋勇前行,其坚韧不拔的品格,值得世人学习。